在四川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西点裱花部,有一位用23年时光雕琢“甜蜜事业”的匠人。他从基层学徒成长为行业标杆,从普通裱花师蜕变为“国字号”裁判员,用一双巧手将民族文化的瑰丽融入烘焙艺术,用创新思维为凉山特色食品产业注入活力。他沪深优配,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全国劳动模范崔映波。
从学徒到大师:用匠心雕琢每一份“甜蜜”
1999年,崔映波带着对烘焙的热爱踏入行业,从最基础的裱花学徒做起。凌晨4时起床练习挤花、反复琢磨奶油调色、钻研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……他把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信念刻入骨血,用23年的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。
“做食品就是做良心,要让群众吃得放心。”这是崔映波常挂在嘴边的话。2002年,他凭借精湛技艺升任正中食品有限公司西点裱花部总监,但挑战也随之而来。凉山地区烘焙产业基础薄弱,人才和技术匮乏。崔映波深知,唯有创新才能破局。他将目光投向凉山丰厚的民族文化---索玛花的纹样、月琴的线条,在他的手中化作蛋糕上的精美装饰。一款款融合民族元素的创意糕点迅速走红,不仅为传统烘焙注入文化灵魂,更让凉山特色食品走向全国。
荣誉是对他匠心最好的见证。2007年,他在第八届全国焙烤职业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;2013年,斩获西南赛区冠军并夺得全国铜奖;2017年至2019年,他带领团队连续三年在全国装饰蛋糕技术大赛中包揽金银铜奖。2020年沪深优配,崔映波被表彰为四川省劳动模范,成为凉山烘焙行业首位“国字号”裁判员。
薪火相传:为行业注入源头活水
“行业要发展,人才是关键!”面对凉山烘焙行业技能人才短缺的难题,崔映波牵头成立州级“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构建起“名师带徒+特色课程+多维考评”的阶梯式培养体系。他亲自编写教材,将彝族文化符号融入教学案例,开设裱花技艺、产品研发等实用课程,并建立“理论+实操+创新”三模块考核标准,确保学员既掌握扎实技能,又具备创新思维。
近五年时间,崔映波带领团队累计培养中高级裱花技师56名,其中8人获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称号,培训从业人员超2.4万人次。这些人才成为凉山烘焙行业的中坚力量,推动本土企业从传统加工向文化创意领域转型升级。他指导的技师团队多次代表西南地区参加全国赛事,屡获佳绩,为凉山赢得了“烘焙技艺高地”的美誉。
在产品研发领域,崔映波同样锐意创新。他带领团队深耕凉山特产苦荞,开发出苦荞蛋糕、苦荞曲奇等系列产品,既保留苦荞的天然营养,又赋予其细腻口感,成为消费者青睐的“健康食品”。“我们要用技术创新提升‘凉山造’的附加值,让更多人通过美食认识凉山。”崔映波说。
作为“劳模创新工作室”带头人,崔映波始终以行业发展为己任。他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评审工作,2019年担任第二届“凉山工匠杯”烘焙项目裁判长,2020年受邀成为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,为行业标准制定和人才评价贡献力量。
在崔映波的推动下,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与本地职业院校合作,开设烘焙专业定向班,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。目前,他培养的团队中拥有初级裱花师26名、中级技师18名、高级技师12名,其中12人获得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。这些技术骨干不仅在企业中发挥核心作用,更有人返乡创业,带动周边地区烘焙产业发展。
从邛海之滨到全国舞台,崔映波用半生坚守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担当。他的故事,是工匠精神的缩影,更是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。正如他所说:“我的梦想,是让凉山的每一份‘甜蜜’都承载着文化的温度,飘向更远的地方。”
(四川工人日报记者 李海 通讯员 王旭阳)沪深优配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